公司川陕哲罗鲑保护与水电开发协同发展项目获集团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

时间: 2025- 10- 27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杜元洲 字号:[ ]

近日,由电建水电开发公司主导完成的“濒危生态保护物种川陕哲罗鲑种群恢复关键技术与流域水电开发研究实践”项目,荣获集团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该项目在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巴拉水电站的建设中,成功解决了保护“水中大熊猫”川陕哲罗鲑这一世界级难题,创立了在高生态敏感区实现大型水电工程与濒危物种保护协同推进的成功典范,为行业贡献了可复制的“电建方案”。

肩负双重使命,寻求破解之道

大渡河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走廊,其干流上的巴拉水电站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然而,该工程所处河段,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特有珍稀冷水鱼——川陕哲罗鲑的关键栖息地。这一物种的生存与水电能源开发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的双重使命,公司毅然担当,摒弃传统补救模式,决心探索一条贯穿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的系统性保护新路径,确保在点亮万家灯火的同时,守护好珍贵的生命线。

产学研用协同,斩获四项突破

项目自2007年启动,联合国内权威科研机构,组建“政-企-研-监”协同攻关团队,围绕川陕哲罗鲑的保护与恢复展开长达十余年的系统研究,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四项重大突破。

一是“从无到有”,成功建立人工保护种群。项目首次系统探明了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的资源底数,攻克了其人工驯养中的应激、拒食等核心难题,成功建立了全球唯一的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人工保种群体,为物种存续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破茧成蝶”,突破全人工繁殖技术瓶颈。科研团队发明了独特的变温刺激与激素催产技术,并研发专用孵化设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川陕哲罗鲑的全人工繁殖。关键技术指标实现量级提升,平均催产率从6%飙升至85%,受精率从15%提高至70%,孵化率从23%提升至81%。同时,针对苗种培育难题,研发了专用驯化管理技术,将早期培育成活率从极低的5%提升至57%,实现了苗种的规模化繁育。

三是“回归自然”,构建科学放流与栖息地修复体系。项目团队构建了科学的增殖放流技术体系,累计放流川陕哲罗鲑5705尾,并通过eDNA监测等技术证实了放流对野生种群恢复的积极效果。同时,推动建立了长达1126公里的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并首次在修复后的栖息地内观测到亲鱼自然繁殖,标志着栖息地修复取得实质性成功。

四是“模式创新”,开辟保护与开发协同新路径。项目创新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投资、产学研用、社会监督、项目回馈”的珍稀物种保护新机制,建立了全建设周期的“环保管家”管理体系,形成了高生态敏感区的水电开发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成果效益显著,树立行业共赢典范

该项目成果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曹文宣、桂建芳院士等权威专家的鉴定,被认为“突破了川陕哲罗鲑人工繁殖技术的瓶颈”“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已授权专利11件,发表SCI论文7篇,多项技术被认定为“国内外首创”。

成果应用效益显著。在生态层面,有效避免了川陕哲罗鲑的灭绝风险,恢复了野外种群,维护了长江上游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在经济与社会层面,保障了巴拉水电站的顺利建设与投产,并为大渡河流域后续电站开发创造条件,经济效益巨大。更重要的是,项目改变了公众对水电开发的认知,依托成果赢得了公益诉讼,塑造了企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探索了一条企业参与生态保护、反哺社会的新路径。

该项目的成功实践表明,绿色发展并非发展的制约,而是推动行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2024年5月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巴拉水电站大坝全景

(责任编辑:刘开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