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保供在行动】桐梓河公司“水电卫士”战高温保发电
|
||||
|
||||
立秋已过,“秋老虎”仍裹挟热浪席卷桐梓河水电站。室外温度屡屡突破38℃,坝顶阳光灼人,厂房内空气闷热。就在这样的“烤”验下,桐梓河公司“水电卫士”日夜坚守岗位,以严谨态度和辛勤付出筑牢安全防线,守护电力稳定供应。 厂长李成志:24小时在线的“保供主心骨” “入秋不等同于防汛降温,大坝安全、机组运行,每个环节都是‘生命线’,半点都马虎不得。”这是厂长李成志入秋后常挂在嘴边的话。自入汛以来,他便把“家”安在了电站,在大坝坝顶、发电厂房、中控室的走廊里,总能看到他步履匆匆的身影。 经常在天刚蒙蒙亮时,李成志就出现在了大坝上。汗水浸湿的头发贴在脸颊,他先俯身查看坝体水位刻度,再到闸门启闭设备前巡视检查,连一颗螺丝都不放过。“多查一遍,心里就多一分底。”他边检查设备边叮嘱工作人员。 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宁静——桐梓河流域突降暴雨,公司两座电站的水位持续攀升,已逼近警戒值。正在出差的李成志,挂掉电话后立即冒雨驱车返程。凌晨3点抵达后,迅速召集人员部署防汛工作,亲自在坝顶指挥闸门调度。直到次日清晨水位平稳,他仅在值班室眯了不到一小时,便又投入设备检查。面对各类风险,他始终冲在最前面,扛起电站“保供第一责任人”的担当。 总值长杨勇:不留死角的“隐患排查员” “高温天里,设备故障的‘苗头’藏得更隐蔽,我们得比‘秋老虎’更较真。”总值长杨勇语气严肃。他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对设备开展“地毯式”排查。 在升压站,他踮脚紧盯变压器绕组温度与上层油温,倾听运行声响,细微的“嗡嗡”声变化都逃不过他的耳朵。“这些设备是电站的‘血管’,一个端子松动都可能影响供电。”他边说边在本上记录情况。 最艰苦的是爬上水轮机层电缆桥架排查。狭窄空间内温度比地面高5℃,弥漫着灰尘和胶皮味。杨勇蹲在沟里,拿手电筒逐段检查防火封堵,发现隐患并落实整改。“电缆沟是‘隐蔽战场’,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爬出沟时,他浑身湿透、满脸灰尘,却笑着说“又排除一个隐患”。每天一万多步、磨破的鞋子、写满的记录本,见证着他用脚步丈量安全的坚守。 运行班组:中控室里的“眼睛”与“耳朵” 如果说电站是保供的“战场”,那中控室就是“指挥中枢”,而运行班组的值班员们,就是保供的“眼睛”与“耳朵”。 “1号机组水导瓦温突然上升3℃,虽然在正常范围,但需重点跟踪。”值班员宋璟盯着屏幕,手指快速在键盘上操作,调出近一周的瓦温数据对比分析。在中控室值守11年的他,对每一组数据、每一个参数都了如指掌,哪怕是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初秋高温天里,机组负荷高、设备故障风险较大,他的神经时刻紧绷着,不敢有丝毫松懈。“我们盯着屏幕,就是盯着千家万户的灯光,走神不得。”他一边跟身边的年轻值班员讲解数据变化的原因,一边在值班日志上详细记录。 午后气温最高的时段,值班员夏伟刚挂完调度中心的指令电话,就立刻投入机组负荷调整操作中。“这种天气里,用电需求波动大,调度指令来得特别频繁。”夏伟揉了揉因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发酸的眼睛,语气里满是淡然。 维护班组:设备身边的“医生”与“卫士” “设备就像人,高温天容易‘生病’,我们得及时‘问诊把脉’。”维护班的敖东边打开盘柜边说。他手持万用表逐一检测参数,用软毛刷清理线排,用专用工具检查端子,每一个动作都细致入微。汗水顺着脸颊滴落,他偶尔用手背一擦,视线始终不离设备。一上午保养完6面盘柜,他的手掌被汗水浸得发白,指尖也有些发红,却毫不在意:“只要设备没问题,这点累不算啥。” 高温天里,发电机内部宛若一座密不透风的“桑拿房”。值长姚国旭却率先俯身,带领队员钻进狭窄的发电机风洞,在狭窄的空间里逐一检查设备状况。不到五分钟,汗水就浸透工作服,紧紧贴在身上,体验了“汗蒸”的滋味。姚国旭悬空手臂紧握扳手,即便手酸发抖也不敢有半点偏差,他对班组成员说发电机是电站的“心脏”,容不得半点马虎,大家认真排查,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夕阳西下,余晖为桐梓河镀上金边,水电站的灯光渐次亮起。中控室里参数平稳跳动,厂房内维护人员仍在巡检,大坝上的坚守身影被晚风拉长。这群“水电卫士”,用汗水对抗高温,用责任守护光明,成为初秋时节最动人的保供风景。 桐梓河公司“水电卫士”战高温保发电 (责任编辑:刘开燕)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