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风华⑧】钟季耘:巾帼绽芳华 科技绘山河
|
|||
|
|||
在那巍峨连绵的群山之间,奔腾不息的小金川河畔,木坡水电站的机组正日夜轰鸣,仿佛大地与江河共同谱写的能源交响曲。在这充满技术挑战的电力生产现场,小金川总厂运维工程师钟季耘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扎根电力生产一线,用科技创新为传统能源注入绿色活力,诠释了新时代工程师的使命担当。 2020年,钟季耘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对电力事业的憧憬,一头扎进了水电站运维工作中。那时候,她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用技术革新为水电事业带来新的活力。从此,她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战士,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并主导完成9项重大技改项目。 木坡电站监控系统升级改造项目,是钟季耘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这个系统就像是水电站的“大脑”,一旦出现问题,整个电站的运行都将受到影响。面对复杂的系统和繁琐的改造任务,钟季耘没有丝毫退缩。她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进行模拟测试。每一个数据、每一条线路,她都亲自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完成了升级改造任务,让木坡电站的监控系统焕然一新,为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紧接着,集控监控系统异动、春厂坝监控系统改造等项目接踵而至。每一个项目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钟季耘总是能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为阿坝片区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钟季耘在公司崭露头角。 作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分布式光伏与梯级小水电互补联合发电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的电气技术负责人,钟季耘迎来了更大的挑战。传统的水电控制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能源发展的需求,如何实现分布式光伏与梯级小水电的互补联合发电,成了摆在她和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钟季耘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的科研攻关。他们深入研究光伏和水电的特性,不断尝试新的控制策略和技术方案。在春厂坝电站,他们常常通宵达旦地进行实验,她和她的团队顶着烈日和寒风进行数据采集和设备调试。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他们终于突破了传统水电控制模式的限制,实现了分布式光伏与梯级小水电互补联合发电从研究到应用的转变。这一成果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为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科研的道路上,钟季耘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不断绽放着光芒。她撰写了9项专利、1项软著,其中6项专利获授权,填补了国内水电设备运维管理领域的空白。2023年,她主笔的《梯级水光蓄互补电站联合运行控制与智能调度系统》《水电与分布式光伏互补发电控制技术研究》技术报告,分别斩获中国电建股份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中电建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对科研的执着追求。 2024年,钟季耘的科研成果更是硕果累累。她参与编制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水光蓄互补联合发电系统工程示范应用案例》成功入选“崇礼论坛”;她参与的四川省国资委重点项目《基于中小水电为基础的水风光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研究与应用》,在水电储能领域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相关成果已进入产业化试点阶段。 然而,钟季耘所取得的成就并非一帆风顺。在水电行业,男性占比超过80%,女性想要在这里取得一席之地,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别人都说水电是男人的战场,我倒觉得女工程师有天然优势。”钟季耘抚摸着中控室新升级的国产化系统,眼里闪着狡黠的光,“设备就像孩子,既要有严父的魄力更新换代,更需慈母的耐心调试磨合。”面对春厂坝监控系统改造项目,为了攻克这个难题,钟季耘连续数日驻守在海拔2400米的春厂坝电站。小金的冬天格外寒冷,气温常常降到零下10摄氏度。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她和团队成员们在厂房里调试设备,手脚都冻得麻木了,但他们依然坚持着。最终,他们不负众望,成功完成了改造任务。 “师傅有个习惯,今天能做完的事绝不拖到明天,我来单位这些年,她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走在路上都在思考工作破题之法。”徒弟杜沛杰感慨道。 从监控系统改造到国家级科研攻坚,从专利论文到管理创新,钟季耘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工程师向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华丽蜕变。在三八妇女节这个特殊的时刻,她的事迹就像一面旗帜,诠释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代内涵,也鼓舞着每一位在工作岗位上奋斗的女性。 钟季耘常说:“每一度清洁电能的背后,都该有科技工作者的温度。”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创新的力量、坚守的精神和担当的勇气。 横断山脉的江河奔腾依旧,而新时代电力女性的故事,正在高原续写新的篇章。钟季耘常说的“当我们用科技解开自然的密码,每一度电都是人与山河的对话。”,当科技之光照亮雪山峡谷,谁说这不是另一种绽放的芳华? (责任编辑:刘开燕)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