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创新展风采 匠心筑梦向未来
|
||||
|
||||
|
近日,四川省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正式发布第七批“四川省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名单,中电建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刘姗创新工作室”光荣入选。该荣誉是对工作室在水电创新领域持续深耕、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充分肯定,也生动展现了公司女职工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走在前、作表率的巾帼风采。 以匠心守初心 以实干显担当 工作室领衔人刘姗,是一名“90后”水电巾帼。她毕业于四川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现任中电建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乐山片区总厂副厂长,拥有12年电站运维实战经验。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敏锐的洞察力和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她在电气二次专业领域屡建奇功。 刘姗主导或参与完成了安谷水电站监控系统建设、沙湾水电站机组重大技改、两站远控系统搭建等关键工程。在安谷水电站生产筹备阶段,她带领团队仅用4个月完成监控系统构建与调试,推动首台机组提前112天投产,创下“一月三投”行业佳话。 其主导的《“近区供电下”沙谷两站AGC策略调整与优化》项目,显著优化电网运行效率,2019-2020年汛期增发电量3.6亿千瓦时;参与的《安谷电站集电环红外在线测温改造》项目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她个人累计获国家级荣誉2项、省部级荣誉5项,连续三年在省级一类技能大赛中获奖,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优秀代表。 凝聚巾帼力量 共筑创新高地 刘姗创新工作室以女性为核心,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精湛、富有朝气的创新团队。现有成员19人,女性占比53%,平均年龄35岁,全部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涵盖高级工程师、工程师、高级技师等多类人才,专业覆盖电力运维、自动控制、生态环保等多个方向,形成“模范引领、骨干支撑、青年攻坚”的良性梯队。 在刘姗带领下,团队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聚焦生产难点与技术瓶颈,坚持“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理念,推动每位成员在创新中成长。 团队先后完成“水力发电系统真机动模试验平台”“库区浮油智能监测”等重点课题,多个课题组获评“青年文明号”,一批女性技术骨干在实践中脱颖而出,展现出卓越的团队凝聚力与创新活力。 创新驱动发展 实干续写新篇 自2019年成立以来,工作室始终围绕水电绿色发展与生产实际需求,持续推进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累计完成创新成果34项,转化26项,获专利26项(发明专利14项),节创经济效益约5000万元。 在技术创新方面,《水电站库区及尾水水域浮油智能监测研究》《安谷水电站库尾生态泄水闸门群智能启闭系统建设》等项目成效显著。2024年,通过智能改造与调度优化,两站增发电量2143.51万千瓦时,辅助考核预警系统为企业争取补偿840万元。参与研发的“水力发电系统真机动模试验平台”打破行业常规,推动安谷科普中心成功获评“四川省科普基地”“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等称号。 在人才培养方面,工作室依托公司“工匠学院”,构建“产研学训赛”一体化培养体系,年均培训700人次。近三年,团队成员在省级电力技能竞赛中获奖8人次,为企业输送大量高技能人才。工作室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为同行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夯实创新根基 激活发展动能 工作室建立“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组织、劳模引领、职工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课题引领、平台支撑、人才集聚、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通过月度通报、季度总结、年度规划,保障项目有序推进;课题来源实行“上下结合”,既统筹重点任务,也鼓励一线提案。 公司“工匠学院”为工作室提供自动控制、继电保护、电气一次设备等实训平台,配备专业师资与设施,成为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站在新起点,刘姗创新工作室将紧密对接公司“十五五”规划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求,聚焦智能电站、多能互补、水生态保护等方向,力争在数字化运维与绿色水电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同时,深化“传帮带”机制,为女性技术人才定制成长路径,全面提升团队创新创效能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贡献巾帼力量。 工作室负责人给成员开展技术培训与技术交流 群创项目在试验台上无法验证,团队成员在试验台边交流设计可能存在的缺陷 (责任编辑:刘开燕)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