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无人机守护川西输电线路安全
|
||||
|
||||
在川西高原的群山叠翠间,一条条输电线路将绿色能源输送到千家万户,电力工人穿梭在铁塔银线间,守护着输电线路及森林草原防火安全。然而,这里夏季塌方泥石流频发、冬季森林草原火险陡增,输电线路多穿行于高山深谷间,线路巡视与地质灾害监测曾是电建水电开发公司雅甘凉片区安全生产中的一大难题。如今,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深度应用,电建水电开发公司雅甘凉片区以“科技兴安”为抓手,扭转了穿山越岭的巡线困境,实现了输电线路安全管理的“效率革命”与“安全升级”。 昔日困境:翻山越岭查隐患“难于上青天” “过去巡线,电力工人背着巡检工具爬山,一天最多能查2到3座塔杆,遇上暴雨、暴雪,山路滑得根本没法走。”提及传统巡线模式,雅甘凉片区各电站输电线路“段长”无不感慨。川西地区的输电线路多分布在交通盲区、通讯死角,传统人工巡检不仅效率低下,还让工人面临多重风险——攀岩登塔时的高空坠落隐患、河谷密林中的野生动物袭击、高温或严寒天气下的中暑冻伤。 与此同时,传统巡检面临着高额运维成本,让“生产安全”与“经营效益”始终难以平衡。尤其在岁末年初森林防火关键期与夏季地质灾害高发季,人工巡检的“滞后性”更为明显。茂密树林遮挡了视线,难以及时发现线路周边的火情隐患;河道两岸的边坡裂缝、山体松动,有时让巡查人员“望而却步”,一旦突发灾害,不仅威胁设备安全,更危及巡查人员生命。面对这一困境,雅甘凉片区将目光投向了无人机技术,开启“科技兴安”的探索之路。 科技破局:“空中哨兵”的双线守护 2017年,雅甘凉片区引入首台大疆御Pro无人机,为风险监测增添“能工巧匠”,大幅提升了输电线路森林火灾巡查、地质灾害风险点监测的工作效率,无人机逐步替代人工完成常规检查任务。2022年,随着大疆御3Pro与大疆御3T两款旗舰机型的投入,让片区无人机巡线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这两款机型搭载的高像素可见光相机、红外热成像相机,能一次完成“白天查缺陷、夜间探火情、高温找热点”的多重任务,成为守护输电线路的“全能空中哨兵”。 片区安全员何丽君是“空中哨兵”的操控者,过去一年他操控无人机穿梭于川西山林,累计飞行航程达438公里,相当于沿着片区所有输电线路往返3次。“去年11月,无人机在密林里发现一处松针堆暗火,当时火苗还没冒头,地面根本看不见,因及时处置后避免了火情扩大;今年5月,通过高清远摄功能发现35千伏溪石线、10千伏金安线、220千伏金石线等线路几处断股隐患,这些都是人工巡检很难发现的隐蔽点;去年汛期,还通过无人机航拍,发现松林河流域上游边坡裂缝,因及时加固避免了滑坡事故发生。”何丽君说道。 经过3年的熟练应用,何丽君还摸索出“红外+可见光”双模式巡检法:白天用4800万像素长焦相机排查线路金具缺陷,防止设备老化引发短路起火;夜间切换红外模式,重点监测线路通道内的异常热源,哪怕是牧民遗留的取暖火堆余温也能清晰显示。“过去3支队伍10天才能完成的分段巡检,现在我带1架无人机3天就能全覆盖,效率提升3倍还多!”他指着无人机传回的高清图像,上面清晰标注着树障位置、绝缘子裂纹等隐患点,线路通道里的杂草、树障,甚至绝缘子上的小裂纹,都逃不过他的镜头。 科技兴安:效率、安全、经济的三重红利 无人机的深度应用,不仅解决了森林草原防火与地质灾害监测的“老大难”问题,更给片区的电力安全生产带来三重红利。 效率上,“蛙跳式巡检”刷新纪录,24公里的输电线路,传统人工巡检需要7天,如今无人机1天即可完成全覆盖,整体巡检效率提升7倍;数据处理也告别“人工判图”的繁琐,通过AI算法可自动分析线树安全距离、设备缺陷,让隐患排查更精准。 安全上,“人机替代”筑牢防线,无人机彻底替代人工登塔巡查,避免了高空坠落风险;在高温、雨雪、大风等极端天气下,巡线员无需再冒险深入危险区域,在安全地带操控无人机,即可完成多频次巡检;应急救援中,无人机可先行进入火灾、泥石流现场侦察,为救援决策提供依据,最大限度保障人员安全。 经济上,成本“减法”成效显著,片区传统人工运维成本近百万元,无人机应用可降低成本约40%,车辆燃油、维护费用大幅减少;更重要的是,无人机可提前发现导线断股发热等设备早期缺陷,避免小故障演变成大停电,每年为片区节省数十万元。无人机虽有初期投入,但长期来看,投资回报率远高于传统模式。 如今,无人机已成为雅甘凉片区各厂站“标配”,其应用场景覆盖线路巡查、防灾减灾、应急搜救、新闻摄影、物资搬运等领域,以科技手段推动片区安全管理模式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转型。未来,雅甘凉片区将继续深化无人机技术与电力运维的融合,探索更智能的AI巡检模式,为电力安全生产、绿色发展贡献科技创新力量。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