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着干”到“抢着改”:看新生代如何接棒水电智慧化大棋局

时间: 2025- 05- 16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王首壹 字号:[ ]

在成都水电大厦电建水电开发公司集控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各电站的实时数据如灵动的音符般跳跃闪烁。曾经需要6名运行人员值守的水电站,如今借助远程集控技术,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华丽转身。这一转变背后,是电力生产“强基工程”带来的显著人才效能释放,而师徒之间的技艺传承与共同奋进,更是奏响了这场变革的激昂旋律。

故障攻坚:师徒并肩显身手

3月的安全活动中,电建水电开发公司松林河总厂洪一水电站运行人员的一句话让会场气氛凝重:“1号发电机组球阀工作密封无法自动投退,每次开停机都得人工往返操作。”对发电企业来说,保电就是保发展,设备自动化水平直接影响机组启停效率,这无疑是一块亟待攻克的“硬骨头”。

厂长杨亮亮的笔记本上,“工作密封”四个字被画了三道着重线,作为经验丰富的师傅,他深知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待电站“全停电”检修时,他带着徒弟冯国通,一同扎进潮湿的球阀层。

在狭窄的球阀层里,师徒二人默契配合。杨亮亮凭借20年的水电运维经验,一边仔细排查电磁阀组,一边耐心地给冯国通讲解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排查思路。“逻辑控制模块中导叶全关的反馈信号没来。”他迅速锁定症结。冯国通紧跟师傅的步伐,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在师傅的指导下,他带领技术人员改造电动阀路、优化控制程序。当机组球阀密封电动阀自动投退的提示灯在监控屏上稳定亮起时,运行人员感慨道:“以前开停机得跑上跑下3次,现在坐在监控室就能完成,杨厂长和国通这师徒联手,给运行工作卸下了‘隐形担子’。”

言传身教:师徒传承筑根基

杨亮亮的身影不仅出现在故障现场,更是日常教学中的“常客”。每月一次的“厂长接待日”上,他总会把安全帽下的现场笔记转化为案例教材。从球阀密封结构原理到自动化控制逻辑,从设备缺陷处理到应急预案演练,让20余名青年员工在“跟着干、学着练”中积累实战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杨亮亮特别注重对徒弟冯国通的个性化培养。他鼓励冯国通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深入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会带着冯国通一起分析设备故障案例,引导他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在杨亮亮的悉心教导下,冯国通逐渐成长为一名具备“运维 + 监控”复合技能的优秀人才。

冯国通深知师傅的良苦用心,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每次跟随师傅到现场,他都会仔细观察师傅的操作手法,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回到宿舍后,他还会反复研究师傅分享的案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学以致用:徒弟创新展锋芒

刚入职三年的冯国通,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轨迹里写满了“学用结合”的关键词。参加国电南瑞监控系统、电力通讯等技术培训时,他都会用手机拍下课件重点,课后整理成“知识点图谱”。回到单位后,他主动申请在班组团队活动上分享所学所获,把复杂的控制逻辑讲得通俗易懂。他的分享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电站的设备“对症开方”。

冯国通在师傅杨亮亮支持下,积极思考,提出UPS整流装置改造方案,实现双屏柜冗余互备。新增的母联开关支持“一键切换”至一拖二模式,确保故障时馈线负荷持续供电。通过将老式逆变装置升级为可扩展、热插拔式UPS模块,使各模块负载率降至15%,消除了馈线开关过载的风险。

在技术改造的征程中,冯国通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他牵头安装的直流蓄电池易燃易爆气体监测报警装置,让电站直流系统的安全监测从“人工巡检”升级为“实时预警”。在师傅杨亮亮的指导下,他主导的“避雷器远传表计接入监控系统”项目,通过485远传通讯技术,实现了220千伏出线场避雷器状态的远程实时监测。如今,集控中心的屏幕上,6组避雷器的泄漏电流、动作次数等数据实时更新,运维人员再也不用爬上十几层楼高的出线场,巡检效率大幅提升。“这不是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把培训所学转化为现场生产力的‘二次创造’。”谈及徒弟的成长,杨亮亮赞不绝口。

人才强基,强的是技术底子,铸的是责任担当。在这片电力热土上,像杨亮亮和冯国通这样的师徒还有很多,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徒传承的力量。从“技术攻坚的带头人”到“创新创效的生力军”,从“单一技能型”到“复合素养型”,他们的成长轨迹见证了电建水电开发公司雅甘凉片区在“强基工程”下的人才蜕变。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