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方舟”从这里启航
|
||||
|
||||
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海拔3000米的巴拉水电站内,一堂“沉浸式”生态课火热开讲。4月15日,电建水电开发公司巴拉项目党委联合武汉中科生态公司,在鱼类增殖站开启“水电站里的地球日课堂”。42名藏区儿童化身“生态小卫士”,通过参观川陕哲罗鲑实验室、生态绘画我的地球家园,见证电站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共生之道。 水电站里的生命方舟 揭开遮光板的瞬间,孩子们不约而同屏住呼吸——平列槽中,数万粒川陕哲罗鲑卵在8-10℃流水中微微颤动,犹如星河坠入雪山融溪。这是为川陕哲罗鲑特制的生命舱,科研组长揭秘:“这些珍稀鱼苗的受精卵,在微流水状态下进行孵化,水流速度控制在每小时交换2次,每天还需经历1次浸泡健身消毒,整套系统取得7项国家专利技术。” 今年,31万尾鱼苗将从这里游向大渡河。更令人振奋的是,四川省水产研究所去年11月在电站下游10公里处,回捕到2尾2022年放流的川陕哲罗鲑鱼苗。“全长27.3cm,体长24.2cm,体重205.2g,证明人工繁育个体已具备野外生存能力。”专家指着解剖图谱解释,这项突破使我国在该物种保护领域领先全球。 一支画笔勾勒绿色未来 绘画创作区变身绿色创意工坊,孩子们以“川陕哲罗鲑的家园”为主题挥洒想象。11岁的东得真将藏族祥纹绘入哲罗鲑鳞片,雪山印刻在水电站坝体上,牦牛群在岸边悠然饮水。“我要把‘小鱼电站’的故事画进唐卡里。”这位日部乡中心小学学生的作品《神山下的鱼灯》,从42幅画作中斩获“最佳创意奖”。优秀作品将入驻电站展厅,与历年放流的93万尾鱼苗数据共同诉说生态守护故事。 世界地球日的生态答卷 作为四川省“十四五”重点项目,巴拉水电站践行“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理念。数据显示,其鱼类增殖站运营3年来累计放流川陕哲罗鲑等珍稀特有鱼类超93万尾,电站配套建设过鱼设施,满足上下游鱼类基因交流;采用工程措施修复9处鱼类产卵场;下泄不低于23.8m3/s的生态流量保障鱼类自然生境。 “当孩子们的手绘鱼苗游进电站展厅,这正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鲜活注脚。”项目负责人表示,依托“绿色巴拉”党建品牌,将推出“一度电的生态之旅”科普路线,让公众亲历水电站从能源引擎到生态引擎的蜕变。 (责任编辑:刘开燕) |
【打印】 【关闭】 |